喬治培瑞克,《空間物種》
法國當代作家喬治培瑞克(1936-1982)短短46年的生命中,創作出各式文類的新穎作品,他於1974年出版《空間物種》,以「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」定位這部屬於社會學關懷的作品。中文版封面上標示著一句耐人尋味的字句,「活著,是從一個空間移往另一個空間,同時盡可能避免相互碰撞」。
人總是在「空間」中渡過時間,在時間的流動下游移於各式空間之中,若時間免不了縱向線性的走勢,空間卻是橫向的零散分佈。人在時間中留下空間印記;在空間中留下時間的刻痕。在活著的這一段時間,在一個接續一個的空間中移動。
「物種」,生物學分類:界門綱目科屬種,運用物種的概念將空間朝相反方向分類,由小至大,將平日緊密依存、生活其中卻受到忽略的空間,細細探究一番,於是培瑞克在前言說明了《空間物種》一書觀察的起點:
「我們生活的空間並非連綿不斷,也不是無邊無涯,也非均質,且不各向同性。然而,能否確實知道這個空間在什麼地方斷裂了?在哪邊彎折了? 在哪裡脫了線?又在哪兒聚合呢? 茫然之間感覺有些縫隙、破口、斷裂點,有時還依稀察覺到哪邊卡住了,哪裡又爆裂了,還是哪個地方撞到了。但我們不總是盡心去了解,往往只是從一個地方過渡到另一個地方,從一個空間轉向另一個空間,卻不曾想去探測、關照、好好考量一下這一塊塊的空間。問題不是要發明空間,更不是要重新發明(現今已有太多用心良善的人士在為我們思索環境…),而是要探問空間,或者更簡單的,要閱讀空間; 這是因為我們所謂的日常,絕非一日了然,而是不透明的,也可說接近某種盲目的形式,某種麻醉的狀態」。
於是培瑞克所探問的空間、所閱讀的空間對象就是那日常生活中的空間,那些受到忽略、再平凡不過的空間,本書也就成為當代書寫日常生活文學最重要的著作之一。其筆下擬仿生物學研究法分類的空間物種,有著宏觀似科學性的趣味,列舉條列式的另類書寫,針對空間物件本身的窮究探索,同時接受分類的物種也總離不開活著的人,所以也有著個人感受的抒發與聯想,更進一步,空間物種也像是人類文明發展上的空間演繹史,不斷的因應各種需求而增生演變,提供各種功能發展出各式類型。在字句之間,引發無限思索或迴響,讀者似在作者機智的書寫安排與情感之間,在歷史、當代議題、未來計畫之間,讀著讀著便產生空間與自身的親密感、空間與自身及時代的接合感。
感謝我們讀書會的好朋友-林韋君老師的導讀
コメント